山东四方:小而美民企玩转国际市场
创造我国民族品牌,实现用技术占领国际市场,是我们的中国梦。——山东省四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厚之
新闻背景:山东四方创办15年来,研发出“世界上最好的轧辊”,开创了“以铸代锻”生产钢管轧辊的时代。凭借自主技术,这家民营小企业赢得世界巨头德国西马克公司青睐,让“中国创造”比肩国际市场。
3月18日,是袁厚之毕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的手和德国西马克-梅尔公司采购副总裁海森勒握到了一起。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握手,其背后是一笔9套ERW焊管轧辊大额出口订单落地。这批轧辊将全部配套于西马克为俄罗斯定制的设备,参与中俄天然气战略合作项目跨国输气管道的制造。
牵手世界冶金装备制造巨头,堪称四方15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意味着四方自主创新的“以铸代锻”新型焊管轧辊收获了世界最高权威的认可,可与以欧美为代表的高端锻造轧辊比肩国际市场。这一刻,袁厚之为之奋斗了40余年。
过去30多年间,中国以市场换技术路线一度盛行。但至今“中国制造”走不出“8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的尴尬。大势如是,四方这家小而美草根民企如何将“以自主技术换国际市场”进行到底,并最终走出国门,扬“中国创造”的志气?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轧辊”又是怎样炼成的?袅袅茶香中,我们来听听袁厚之的故事。
袁厚之今年68岁了,戴一副黑框眼镜,头发已近花白。他身上仍保留着科学家的本色,性情和蔼,低调务实,唯有谈起挚爱的轧辊铸造才眉飞色舞,滔滔不绝。
袁厚之说,他此生最大的兴趣便是搞技术研究,冶金轧辊事业一干就是40多年,也不觉烦闷枯燥。他曾先后在济钢及山东冶金研究院工作30年,直到1999年在知天命的年纪创办了四方,并将其发展为国内最大的轧管高铬合金轧辊专业生产基地。
四方的“第一桶金”来自为天津钢管公司配送轧辊。当时,世界矫直辊市场由欧美垄断,该公司设备全部采用进口。四方不服这口气,他们经多次试验,自主研发出一套“以铸代锻”高铬合金新材料制成的新型矫直辊,送到了现场,但由于全新的材质和制造方法尚无先例,天津钢管公司不敢贸然装机,将其搁置。机会来了。有一天,进口矫直辊库存断档,订购备件一时难到,整个生产线眼看陷入瘫痪,有人想起了废钢堆里的四方矫直辊。令人意外的是,这套辊子安上后没有发生任何问题。从此,天津钢管公司决定放弃依赖进口,全部采用了四方高铬矫直辊。
就这样,四方以铸代锻高铬矫直辊名声大振。此后,包括上海宝钢等国内80%以上的大型钢管厂均采用了四方高铬辊,国内新上的无缝钢管机组几乎都选用了该产品。四方轧辊还出口德国、美国、韩国、印度等10多个国家。
四方的成功绝非偶然。这源于袁厚之及团队在冶金轧辊领域几十年的深厚积淀。这家以技术创新立身的公司,成立之日便确定了“不再模仿、重在创新,不再跟踪、重在跨越”的发展理念。“以铸代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用高铬合金材料铸造组织致密、无缩松瑕疵的异型辊坯是世界性难题,在技术上还是空白。在袁厚之带领下,四方研制的“智能控温、顺序凝固、近终成型”铸造技术取得成功,新型轧辊使用性能和寿命是国产锻造轧辊的2-3倍,超过进口轧辊。这一创举,打破了国外先进技术的垄断,帮助钢企实现了高档轧辊的国产化,以往教科书异型轧辊选材的局限也被改写了。四方轧辊获8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被中国钢管分会评为“世界上最好的轧辊”。
如今的四方已成为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去年,四方作为理事长单位,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20余家单位成立了“中国钢管和冷弯型钢工模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着手组织编制《焊管轧辊》国家标准和《冷弯型钢轧辊》行业标准。
德国西马克公司代表所罗门先生提起四方连连称赞。自5月26日起,他被派到四方,现场监督这9套设备的生产。这位严谨的德国人告诉记者,他们已做过多次检测,四方的产品和工艺都很棒,这也是西马克在天然气管道设备制造领域第一次采用中国企业的产品。
出于生产需要,四方去年将研发基地搬到了大桥镇。这样一来,袁厚之每天上下班要往返几十公里。本应颐养天年的年龄如此奔波,他却乐在其中。他说,现在是四方发展最关键的时候,我不能停下来,而且,我们“创造我国民族品牌、实现用技术占领国际市场”的中国梦才刚刚拉开帷幕。 (本报记者 祝蕾)